2025年5月13日
返回首页

我市深化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改革 守护百万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发布时间:2023-04-23 15:04

校园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充分应用“智能阳光厨房”建设成果,打造“校园食安风险智治应用场景”,构建了“全周期管控、全链条贯通、全过程防控、全社会共治”的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智治模式。全市2172家学校、托幼机构食堂的各项食安指标大幅提升,其中量化AB等级率、大宗食品定点采购统一配送率、智能“阳光厨房”建成率、食安管理员抽考合格率、食责险覆盖率等“五率”均达到100%,校外供餐单位全部通过HACCP或ISO22000体系认证,全市百万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一、数字赋能推动校园食安全程“阳光在线”。积极探索校园食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监管,全力打造校园食安“保护伞”。一是食品购销“一码追溯”。研发应用“浙食链”阳光配送辅助系统,导入食品购销信息数据,实时生成溯源二维码,精准锁定供应商和食材来源及流向,快速实现问题食品的溯源倒查,确保食品采购“去向可追”“问题可控”“有迹可循”。二是食材配送“多点监测”。强化校园食材配送单位硬件配置,通过配备热成像测温设备、安全GPS定位装置、接入冷库温湿度监控系统,实现对从业人员、冷链车辆、冷库储存等环节的“24小时在线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三是用餐过程“人人可见”。建成2198家校园“阳光厨房”,实现市、县、镇校园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校园“阳光厨房”定向开放,让学生家长能全程“看娃吃饭”。

二、风险管控助力校园食安全域“阳光监管”。强化风险隐患管控,通过监管机制创新,为校园食品安全增添更多“安全锁”。一是用好“共享实验室”资源,确保食材批批检测。积极引导食材配送单位通过“共享实验室”,对不具备食品检测合格证明的食材进行专业检测;4000多个食材种类检测结果做到多跨领域全自动数据交互,实现“一网统管”。二是用好“食安风险预警”系统,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依托已全覆盖的校园智能“阳光厨房”“AI云监测”和物联感知功能,精准定位食品安全风险,第一时间通过手机App、PC端和语音播报设备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推送问题预警信息,督促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截至目前,试点区域实现AI抓拍及物联监测示警和处置26731次,AI抓拍问题量同比下降95.86%。三是用好“四色健康码”模式,实现精准化过程管控。运用“AI云监测”和物联技术,对校园食堂赋红、黄、蓝、绿四色健康码,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智能调度监管力量,精准排查风险“雷区”。

三、责任落实维系校园食安全链“阳光制度”。完善制度体系保障,通过校园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等制度落实,为师生饮食就餐增添“安全锁”。一是全方位落实“两个责任”,严守校园食安主阵地。夯实属地责任,施行校园食品安全包保督导工作清单式管理,督导检查覆盖率100%;落实主体责任,全市学校共配备食安总监664名,食安员2159名,配置率100%,通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完成自查自纠,主动整改问题。二是全覆盖实施“校长陪餐制”,织密校园食安责任网。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实行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和“校长陪餐制”,每餐均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对用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清单一一解决。三是全链条编制“制度清单”,筑牢校园食安防火墙。制定《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以清单形式列出管理制度36个,台账表单22张,涵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全链条,强化规范,明确禁区,进一步提升了校园食安保障水平。

四、多方参与形成校园食安全面“阳光共治”。坚持把群众知情、百姓参与、公众监督作为校园食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形成学校诚信自治、政府依法严治、群众参与共治的良好格局,织密织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一是实施“红黑榜”,提升共治效能。上线“众食安”APP,实现学校、学生家长和监管人员三端联动,增强公众监督的便捷度。通过对餐饮单位实施“红黑榜”量化打分,不断提升社会关注度,推动校园食品安全从“单线管”到“多方治”。二是推动“食责险”,拓展共治维度。率先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相结合,将参保“食品安全责任”作为原材料配送单位的选择条件,由政府出资在校园食堂等重点领域投保“食责险”。全市校园食堂和原材料配送单位都已实现“食责险”参保全覆盖,保额超过2亿元,在全省领先。三是唱响“协奏曲”,凝聚多方合力。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监管效能,联合教育部门定期通报学校和食材配送企业评定结果,实现食品安全精准督导。发挥媒体舆论宣传作用,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形成学校综合管理、政府智能监管、公众参与监督三位一体共治格局。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