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宁波市推行城乡社区“五定”模式 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单元管理新体制

发布时间:2023-04-11 15:04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针对以往社区治理遇到的分类不精细、权责不对等、力量不均衡、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宁波市在全省率先推进“五定”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定类型编码、定功能职责、定组织架构、定岗位员额、定保障机制,有力推动社区一码统管、资源一网统揽、力量一盘统筹,走出了一条社会化、法治化、智慧化、专业化的城乡现代社区建设管理新路径。

一、定类型编码,实现社区管理“一码通”。一是科学制定分类标准。根据城乡属性、产业形态和主导功能,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产业型社区3大类7小类;综合考虑人口规模、辖区面积、产业特征等因素,设置分类指标权重并测算总分值,合理划定一般、较大、特大三类城乡社区各1561个、1070个、238个,分别占54.4%、37.3%、8.3%。二是创新推进编码工作。将全市711个城市社区和2158个行政村建制的农村社区纳入“五定”范围,开发17位社区编码为每个城乡社区赋上“身份证”。三是调整优化社区规模。聚焦特大规模社区,制定出台《关于新建社区和社区规模调整的指导意见》,采取拆分过大社区、优先配强力量、细化网格设置等方式完成15个超大社区规模调整,全市6000户以上社区全部清零。

二、定功能职责,建立办事清单“一本账”。一是细化明确功能定位。制定出台《工作事项清单指导目录》,明确城市社区4大类17小类共79项基本功能、农村社区5大类20小类共91项基本功能以及基础网格8项基本职责。二是清理规范工作事项。全面梳理社区现有法定事项、协同配合事项及上级交办事项,研究制定城市社区4大类97项、农村社区5大类105项的“基本功能+N项特色功能”清单,平均为每个区(县、市)清理工作事项8项、规范52项,清理规范幅度达到66.7%,有效减轻基层负担。三是建立健全准入机制。明确城乡社区功能职责以及工作事项的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落实上级事项准入联席会审制度,由组织、政法、机构编制、民政等相关部门定期联审,把原先一个部门挡不住的下沉事项交由联席会议来集体会审把关,做到“清单之外无事项”。

三、定组织架构,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一是细化建立网格架构。分别按照300-500户、50-80户标准对全市网格、微网格进行划分调整,并在商务楼宇、综合性市场、征拆建设地块等特殊功能区块合理设置专属网格。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整设置网格1.26万个、微网格5.71万个,格均户数由383户降至310户。二是全面推动组织覆盖。大力推动组织体系向下延伸,纵向贯通小区、网格、楼栋,横向联接物居业、驻区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完善“1+2+X”领导机制(“一肩挑”人员,副书记、副主任,其他“两委”成员),全面提升党组织“一贯到底、一呼百应”的统领能力。全市符合条件的小区已100%建立党组织,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三是着力完善共治体系。在城乡社区层面,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村)委会、居(村)监会、村经济合作社、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在小区层面,构建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小区党组织统领物业和业委会的共建共治新格局。

四、定岗位员额,统筹力量配备“一盘棋”。一是科学核定岗位员额。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体量、流动人口数量、管理幅度覆盖等因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社区首次员额核定工作,将社区“两委”专职成员、专职社工、专职网格员等一体纳入员额池管理,在总量控制基础上,核定每万常住人口22名的员额。二是大力开展社工招聘。对照员额缺口高标准开展“千人大招聘、万员驻社区”行动,2022年共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2523名,招聘总数达到上年度的3.6倍;目前全市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总数达8808人,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专职社工达19.3名。建立健全专职社工定期招聘、动态补缺、周转调剂制度,探索设立新进人员“蓄水池”,确保随缺随补。三是选优配强网格力量。配齐配强“1+3+N”网格治理团队,累计选配1.2万余名专职网格员、14.3万名“N”组团力量,其中各级“两代表一委员”8819名、“三官三师”7591名、专业执法力量5926名、协辅力量4347名,做到“平时定岗联系、战时快响激活”。

五、定保障机制,汇聚争先创优“一股劲”。一是优化薪酬保障体系。建立社工待遇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绩优酬。规定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平均收入不得低于区(县、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明确每个区(县、市)每届至少为1/3以上人员解决事业身份;对连续任社区主职满5年、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明确每年按符合条件人数不少于1:10比例确定招录(招聘)街道(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职位数。三是建立供需对接机制。针对社区的资源禀赋、多元需求和治理难点,制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充分整合社区内外各种资源,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实现供需精准有效对接。

推行社区“五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贯彻“领导有力、改革有为、服务有感、平安有序、智治有效”的总要求,推动现代社区治理突破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提升。一是社区治理由“共性”向“个性”转变。通过“一社区一编码”,精准确定各类型社区需求特点、辖区面积差异、任务复杂程度,配套出台社区分类治理管理实施意见,使社区从过去大呼隆、一刀切的粗放管理,逐步转变为精准化、精细化的科学治理。二是社区建设由“点精”向“面强”跃迁。通过岗位员额核定、组织架构调整及社工“千人大招聘”,网格平战转换能力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各类组织的统合能力全面提高,基层基础全面夯实。三是社区服务由“线下”向“线上”延伸。以基层智治系统为基础、以数据贯通为牵引、以应用场景整合为抓手,搭建现代社区智治管理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推进社区治理服务,有力推动社区治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