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海区深化新时代制造业工匠引育机制改革,探索技能人才群体提技增收新路径,持续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22年底,镇海区技能人才总数13.72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40.4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5.1%,两项比重均居全市前列。《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各级权威媒体先后刊发了镇海新时代制造业工匠培育相关改革做法和成果。
一、聚焦提能强匠,构建工匠引育锻炼机制。一是协同育匠。强化职业技能学生定向引培,在全国12所高校设立“雄镇强匠”奖学金,设立“十校联盟”就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石化建安金阳班”做法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东西部协作示范培训班典型案例。二是实训强匠。针对产教训融合难题,持续完善“1+X”公共实训体系,建强区公共实训中心,打造4家特色分中心。2022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3.5万人次;创建3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家技能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三是竞赛炼匠。打造高端技能人才赛马平台,以“政府补助+院校参与+企业冠名”等方式,每年发布各级赛事20余场次,有2万余人次参赛,直接选拔认定高技能人才4000余人;连续6年承办市级“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9名选手获市级“技能之星”竞赛项目冠军。
二、聚焦增收活匠,完善工匠分配激励机制。一是以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机制提升企业激励技能人才的能动性。赋于企业开展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自主认定的权限,目前已审核评定具备自主认定资格的企业73家,直接授予技能等级证书超1.5万人次。2022年,3名高技能人才获评浙江省首批特技技师。二是以能级薪酬挂钩机制增强技能人才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引导企业建立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分配机制,实施职级补贴。推动规上企业、已建工会企业建立“2+X”的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三是以技术要素激励机制激发企业人才携手共进的创造性。鼓励企业开展股权激励、岗位分红,推动技术工人从“打工者”变成“合伙人”。比如,石化建安公司推出虚拟股权激励,首批776名员工分享1500万股的分红,年收入平均增加近万元。
三、聚焦服务惠匠,健全工匠综合保障机制。一是强化基础公共服务。通过推荐、宣传、聘请、慰问等形式,支持高技能人才参政议政、宣讲授课、融通培养、研修交流,目前已有100名高技能人才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享受生活安居补助、名校名企研学、子女就学等礼遇政策。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建6033套住房,保障技能人才家庭1800余户。二是强化政策惠匠服务。通过整合升级“技能强匠”“技能新秀”等13项政策,在全省创新推出紧缺工种高级技师每人每年可享受1.2万元岗位补贴的政策,在全市率先将租房补贴覆盖到初级工群体。近二年累计投入政策激励资金2000余万元,惠及技能人才4000余人。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服务。通过迭代升级”“礼享大学生(工匠)”数字化应用,实现安居、落户等服务“一码通办”。目前,该应用总访问量达70万余人次,提供政策掌上办、信息精准推、补贴无感付、礼券集成享等各类工匠礼遇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上线“浙里办”,推出面向技能人才等群体的“厚德新市民贷”产品,已授信2300万元。
四、聚焦创新用匠,优化工匠汇智聚力机制。一是着力打造新时代制造业工匠高地。近两年,镇海区累计151人次入选浙江省、宁波市新时代工匠培育各层次项目,人数居全市前列。2家工匠工作室列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二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类优秀技能人才的集聚,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助推壮大了“122”千百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绿色石化产值超3000亿,占全市石化产业60%以上;助力智能化改造“125”工程,建成84个数字化车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技改投资增速全市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省第五,亩均税收、增加值列全省十强,获省数字经济系统优秀区。三是着力构建技能共富型生态圈。全力打造人才引进、培育、服务3条“工匠成长链”,构建起“多方培育、提技增收、环境友好、乐业安居”的技能共富型生态圈,改革项目入选市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和最佳实践案例培育项目。
(镇海区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