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上线“网签电子劳动合同”场景应用实现劳动合同网上签订和共享互认
“网签电子劳动合同”应用具备劳动合同网上签订、共享互认、就业用工分析三大功能,为劳动者签订和使用劳动合同提供便利,保障用人单位、劳动者双方权益,为政府掌握用工情况、解决劳动纠纷提供数据支持。该应用于 2021 年 3 月上线,截至7 月 15 日,已实现全市 82230 份存量劳动合同全部电子化,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 3198 份,其中劳动者异地签订 2300 余份;通过电子合同调用,累计减少提交合同材料 3100 余次。
一、需求分析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存在劳动合同未及时签订、异地往返签订合同不便利、纸质合同难保存及签名难辨认等问题;主管部门面临无法精准掌握当地用工现状、劳动纠纷频发且难预警等问题。
二、场景建设
1.任务拆解。梳理明确合同网签、合同共享、合同分析 3 项一级任务,并拆解为 76 项二级任务。其中“合同网签”拆解为存量合同录入、新合同签订、监管、调动、自动提醒等 5 项二级任务;“合同共享”拆解为参保登记、工伤认定、办理入学、职称评审、公租房申请、金融贷款等 51 个可共享事项;“合同分析”拆解为就业人员数量、户籍、工资结构等 20 项数据分析任务。
2.协同推进。明确人社部门牵头,纵向贯通市、镇、企事业单位三级,由乡镇(街道)负责组织辖区内的用人单位实现劳动合同全面电子化;横向联动教育、公安、税务、残联等 27 个部门(单位),打通与人社“智慧监察”、农商行“社银 5.0”等 10 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通道,推动 51 个需要提供劳动合同证明的事项网上办理时,能自动调取电子劳动合同,目前已实现 32 个事项。
3.功能集成。服务端,用人单位在网签系统“一键发约”,劳动者通过打开短信链接或扫码方式进行合同签订;签订后办理其它需要提供劳动合同证明的事项时,可在“浙里办”人社专区查看、下载合同,下一步将实现由系统自动推送电子劳动合同。治理端,将电子劳动合同进行数据字段拆解分析,生成全市的就业人员结构(包括户籍地、性别、年龄段等)、行业结构、工资待遇、人才分布、投诉情况等指数,并实时更新、及时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改革突破
一是重塑合同签订流程。由原先劳动者到场签订合同或签好的合同邮寄到用人单位变为用人单位发起、劳动者在线签订,实现合同签订更便捷、合同使用更安全。二是创新合同互认机制。出台《建德市网签电子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依托浙江CA(省政府授权的电子认证证书)电子签章、司法链加密、时间戳等技术,确保电子劳动合同真实、完整、准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保证合同签订合法有效,并实现在部门间、部门与企业间共享互认,为下一步省级层面制定电子劳动合同共享互认的地方性法规提供试点经验。
长兴县上线“碳效码”场景应用助推“双碳”工作可知可感可控“碳效码”应用立足碳达峰、碳中和“大场景”,从企业和区域(行业)碳耗“小切口”入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能落地的碳效量化评价体系,实现碳耗量化可评、服务“一键直达”。该应用于今年 5 月在“数字长兴”门户上线,已覆盖全县所有831 家规上工业企业。
一、需求分析
企业难以了解自身在本区域和同行业的能耗相对水平,减排意识和动力不强,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供直观好用的碳效查看工具,集成各类碳效服务,加快企业转方式、调结构、降碳排。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但具体企业碳效水平缺乏系统衡量体系,政府进行精细管控、精准施策、靶向引导的科学支撑不足。
二、场景建设
1.明确细化任务。研究明确应用建设 3 项一级任务:其中“企业碳效量化”包括碳账单、碳足迹等 2 项二级任务;“区域(行业)碳效量化”包括碳排放总量、新能源发电趋势等 2 项二级任务;“碳效结果应用”拆解为碳融资、大工业政策兑现、能耗管控、“供电+能效”服务、区域(行业)碳效结果应用等 5 项二级任务。进一步细化为碳效值、碳排总量排行、减排趋势、碳减排普惠贷、“亩均论英雄”评价等 25 项三级任务。
2.优化协同关系。横向联动发改、经信、市场监管、供电、统计、生态环境等 6 个部门,纵向贯通县、乡、企业三级,围绕每项任务,确定牵头和协同单位。比如企业碳效量化任务由发改部门牵头,经信、统计、供电等部门协同。
3.构建指标体系。设置碳效量化情况、碳效应用成效两个一级指标。碳效量化情况下,设置企业碳效量化情况、区域(行业)碳效量化情况 2 项二级指标,并进一步设置企业碳排总量、企业碳效值、企业碳中和率、企业碳效波动率、区域碳排放总量、区域碳排强度、区域碳排指数等 7 项三级指标,衡量企业或区域(行业)碳排放水平。碳效应用成效下,设置碳融资、大工业政策兑现、能耗管控、“供电+能效”服务、区域(行业)碳效结果应用成效等 5 项二级指标,并进一步设置贷款企业数(家)、贷款金额(万元)、降低贷款成本(万元)等 30 项三级指标,衡量碳效服务的效果。
4.打通归集数据。梳理出新能源发电数据、企业用电、企业增加值、企业法人、企业工商登记、其他能源数据等 6 大类数据需求,涉及数据项 48 类,数源系统 8 套,对数据开展定期归集,形成碳效专题数据库。
5.实现系统集成。基于碳效专题数据库,建成“一舱两端”三大界面。“数字驾驶舱”从县域、乡镇、行业、企业层面展示碳排放量、碳排强度、碳排指数排名等指标,为碳效治理提供依据。服务端,通过碳效码直观展示碳排放量、碳效值和碳中和率指标,方便企业“一码”了解自身碳效水平,“一键”获取碳融资(银行基于企业碳效等级情况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用、贷款抵押等方面设置信贷利率安排和给予融资供给服务)、大工业政策兑现(根据企业碳效等级提供差异化奖励政策)、“亩均论英雄”改革(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时增加碳效指标)、能耗管控(将低效高排放企业纳入有序用电限电名单,对高效低排放企业允许参与电力普通直接交易)、“供电+能效”(为用户提供节能评估、节能改造、新能源建设、电能替代等服务)等“一站式”碳效服务。治理端,综合碳效明细数据,形成企业和区域(行业)节能诊断分析,结果实时推送相关业务协同部门,实现碳效在线预警、跟踪督促、整改提升。
三、改革突破
一是推动碳效服务打包推送。原先企业碳效无法精准量化,不能获取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和提升措施,改革后依托应用,归集分析企业碳排放数据,形成碳效评价,自动匹配推送碳融资、碳效技术改造等“一站式”碳效服务,形成高效协同的套餐式碳效服务机制。二是推动碳效运用制度重塑。在水泥、玻璃、化纤、电力等高能耗行业开展碳排放配额管理试点,将碳效水平与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政策享受有机结合,制定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工业政策奖励、资源要素配置等配套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向碳效水平高的企业集聚,倒逼企业加快降碳减量。三是推动碳效管理闭环落实。通过汇集企业不同种类能源数据,计算形成碳排放量,与企业增加值进行比对,智能分析评价,形成碳效等级,精准推送普惠贷、节能改造等政策服务,从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两个维度将指导意见推送给企业,督促问题企业整改提升,形成管理闭环,激发企业减碳内生动力。目前,已发放企业碳效贷款 76 笔,金额 6.54 亿元;为 32 家企业提供碳效账单(对企业碳排放总量、碳效等级、清洁能源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减碳优化方案),推动 6 家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并享受节能补贴,预计全县每年可降低碳排放 5.91 万吨。
平湖市上线“浙农补”场景应用
以种粮补贴小切口牵引粮食安全大目标“浙农补”是对种粮补贴实现农户申领、系统审核、资金发放,推动粮食安全管控的场景应用。该应用于 7 月 1 日上线,先行在曹桥街道野马村试点,已有 3 家农户通过审核,领取补贴 6.05 万元,预计下半年规模种粮、耕地地力保护等 6000 万余元补贴将通过该应用直达农户账户。6 月 1 日,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平湖市召开,该应用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展示。
一、需求分析
农户在种粮补贴申领过程中存在政策不清晰、申领不便捷、补贴到位不及时等问题,需要全面获知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什么时候到账等信息。主管部门需要及时掌握耕地面积、种粮面积、种子数量、肥药数量、仓储数量、补贴资金等涉粮数据,研判粮食稳产保供、绿色生产等情况。
二、场景建设
1.逐级分解任务。围绕粮食生产流程,拆解出生产基础能力、稳产能力、保供能力、政策支持等 4 项一级任务,细化成耕地保护、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粮食保险等 15 项二级任务,直至最小子任务 178 项。
2.确定协同体系。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商务局、农合联、人力社保局、农商银行等 7 个单位协同,明确每项子任务的部门协同关系。
3.建立指标体系。围绕 4 项一级任务,设立粮补资金执行率、农户满意率、补贴精确率、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等 10 项指标,用来评价市镇村三级粮食补贴执行情况以及粮食保供完成情况。
4.打破数据壁垒。针对农户信息、补贴数据(补贴项目个数、下达资金数额、下达时间等)等 39 类数据需求,联通省地理信息系统、省大数据局公共组件、省乡镇公共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省人社一体化系统、财政公共一卡通系统等 8 个数源系统,对接数据接口 24 个,获取承包流转面积、种植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 150 个数据项。
5.实现功能集成。服务端,开发政策发布、补贴申领、补贴查询、种粮效益分析(待开发)、主推品种推荐、技术推送等模块,帮助农户第一时间了解种粮政策、申领补贴,提高种粮效益。治理端,开发“一张图”动态管理(依托 24 个数据接口获取种植数据,并按照水稻等主要作物成长周期,全年无人机航拍 4 次,监测地块种植情况、非粮情况、耕地非农情况、抛荒情况等)、“种子种源”供应库存监测(开发中)、仓容仓储粮食监测等模块,开展对粮食生产面积、种子供应量、粮食供应量、应急储备等方面的研判预警。
三、改革突破
一是推动补贴申领流程再造、兑现提速。改革前,补贴申领流程涉及农户补贴申报(递交地块信息、种粮面积等材料)、村级初审、镇级核查、公示、市级复核、公示资金、市级下拨资金、镇街发放资金等 8 个环节;改革后,将村、镇、市多级审核环节,前置为市级层面通过航拍地块和实地核验相结合的方式提前核定地块信息、种粮面积,确定补贴数据,将补贴申领流程简化为“农户自主申领已审核地块-系统审核-资金发放”3 个环节,推动补贴申请到发放的时间由 5 个月缩短至即时兑付。同时制定《平湖市粮食补贴预拨核销制度》,将补贴发放流程予以固化。
二是推动粮食安全协同治理、精准管控。基于地块属性、种植作物、投入数量、产出数量、补贴发放、种植成效、仓储情况等数据,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智能监管、“种子种源”存量三色预警(开发中)和粮食仓容仓储三色预警,探索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
(本期简报已同步上传至手机端浙政钉-工作台-数字化改革专栏)